兩例變頻器開關電源電路實例
兩例變頻器開關電源電路實例
——兼論電容C23在電路中的重要作用
先看以下電路實例:
圖1 東元7200PA 37kW變頻器開關電源電路
圖2 海利普HLPP001543B型15kW變頻器開關電源電路
圖1、圖2電路結構和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,下面以圖1電路例簡述其工作原理。
開關電源的供電取自直流回路的530V直流電壓,由端子CN19引入到電源/驅動板。
電路原理簡述:由R26~R33電源啟動電路提供Q2上電時的起始基極偏壓,由Q2的基極電流Ib的產生,導致了流經TC2主繞組Ic的產生,繼而正反饋電壓繞組也產生感應電壓,經R32、D8加到Q2基極;強烈的正反饋過程,使Q2很快由放大區進入飽合區;正反饋電壓繞組的感應電壓由此降低,Q2由飽合區退出進入放大區,Ic開始減小;正反饋繞組的感應電壓反向,由于強烈的正反饋作用,Q2又由放大狀態進入截止區。以上電路為振蕩電路。D2、R3將Q2截止期間正反饋電壓繞組產生的負壓,送入Q1基極,迫使其截止,停止對Q2的Ib的分流,R26-R33支路再次從電源提供Q1的起振電流,使電路進入下一個振蕩循環過程。
5V輸出電壓作為負反饋信號(輸出電壓采樣信號)經穩壓電路,來控制Q2的導通程度,實施穩壓控制。穩壓電路由U1基準電壓源、PC1光電耦合器、Q1分流管等組成。5V輸出電壓的高低變化,轉化為PC1輸入側發光二極管的電流變化,進而使PC1輸出測光電三極管的導通內阻變化,經D1、R6、PC1調整了Q2的偏置電流。以此調整輸出電壓使之穩定。
這是我的第二本有關變頻器維修的書中,對圖1電路原理的簡述,由于疏漏了對電容C23作用的講解,給讀者帶來了一些疑問:1)N2繞組負電壓是如何加到Q2基極的?2)電路中C23的作用是什么?3)C23的充、放電回路是怎樣走的?這3問題涉及到電路原理的關鍵部分,無它,開關電管Q2即無法完成由飽和導通→進入放大區→快速截止→重新導通的工作狀態轉換,三個問題其實又只是一個問題,即圖1的C23(或圖2中的C38)究竟對電路的工作狀態轉換起到怎樣的重要作用?先不要忙,將這個問題暫且按下不表,先說幾句題外話。
在由3844(42/43/34)PWM脈沖芯片為核心構成的開關電源電路,大行其道的今天,像圖1、圖2這樣由兩只雙極型晶體管構成的開關電源電路(對比于集成器件,或稱之為分立元件構成的開關電源),仍占有一席之地,在數個變頻器廠家的產品中,得到應用。難道是廠家技術人員有懷舊情結嗎?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?其實都不是!采用分立元件做開關電源,設計人員肯定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考慮。
而我的維修經驗而論,我比較傾向和首肯于由分立元件構成的開關電源,理由是其工作可靠性高,故障率低,使用和維修都比較讓人放心。電路的質量,并不取決于采用集成器件或分立元件,也不取決于電路采用元器件的數量多少,這些都是形式而非本質。相對于分立元件組成的電路,集電器件是否就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工作上的可靠性?則真的是一個問號,不可一概而論。比較二者電路的設計難度,分立元件的電路,恐怕難度要更高一些。
與分立元件的電源相比,用3844做成的電源電路,更像一個“傻瓜型”電路,有固定的電路模式,與成型外圍作成一個電路單元,可以應急取代任意開關電源電路,達到修復目的(有的技術人員已經這樣做了)。
電路的元件數量愈少,電路結構越是精簡,電路的故障率就越低,這是一個被實踐驗證的法則。實際維修中,采用圖1電路形式的開關電源,故障率和可靠性,要優于用集成器件做成的開關電源。個別電源,停電時還好好兒的,一上電,開關管就炸掉了,說明即使“傻瓜型”電路,在設計上也不可掉以輕心,關鍵環節電路參數的嚴重偏離,也會導致電路設計的失敗!
電路的優劣,還是不在于電路的形式,不在于采分立元件還是采用集成器件,用3844芯片設計的大量經典電路,在變頻器開關電源中也同樣大展身手。
此處不再討論兩種電路的優劣,結合電路的振蕩工作過程,說明一下電容C23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。
1)變頻器上電瞬間,由啟動電阻R20~R30、R33提供開關管Q2的基極正偏電流,Q2由截止狀態進入放大區,產生IC2→開關變壓器TC2的主繞組N1流入電流而儲能→反饋繞組N2產生上+下-的感應電壓信號,經二極管D8輸入開關管Q2的基極,使Ib2↑→IC2↑,直至IC2達到飽和。引發振蕩狀態的第一個轉折。
二極管D8正偏導通時,相當于將電容C23短接(二者成并聯接法),C23在此時不起作用。
2)Q2飽和期間(IC2不再變化),N2感生正電壓降低→Ib2↓→IC2↓→令Q2退出飽和區進入放大區。IC2↓→N2反饋繞組感應電壓反向,從圖1上看,感應電壓的極性變為上負下正,二極管D8反偏截止。假設沒有C23,電路的振蕩過程將被阻斷,C23的作用在此時凸顯,使振蕩過程能夠得以繼續。
D8反偏,相當于開路,解除了對C23的短接,N2感應電壓,經R32、Q2的be結到電源地,形成C23的充電電流通路,在C23上形成左+右-的充電電壓。
從信號耦合的角度來看,C23將N2繞組的負向電壓耦合至Q2的基極,對Q2基極的正偏電壓進行了衰減,進一步令Ib2↓→IC2↓,強烈正反饋過程,使Q2很快進行截止狀態。
再換一個角度看,在中、高頻電路,雙極型晶體管的be結電容,不容忽視。正向偏壓,對結電容實施了上+下-的充電控制,C23所提供的負向電壓,有反向強制將Q2的be結電容所儲存的“電荷拉出”的作用,能令其快速截止。這是為什么要對開關管施加負向偏壓的原因。
Q2截止后,因為C23上負壓的存在(C23上的負壓有一個放電時間),C23能維持一定時間的截止,直到其負向電壓能量因放電小于啟動電阻所提供正向電壓的能量,Q2由截止狀態,又會再度進入放大區。
C23的負電壓(對Q2來講,是負向偏壓)的放電回路:C23右端的負電壓→R32→N2繞組到地→DC530V供電電源→啟動電阻→C23的左端,C23的充電電荷被泄放,Q2負向偏壓消失,為重新導通創造了條件。并聯在分流管Q1的c、e極的二極管D9,限制Q2的be結反偏壓峰值,有保護Q1、Q2的作用。
電路設計中,C23容量的選值和R33的選值,作為RC時間常數影響到振蕩周期,需要與開關變壓器的相關參數一起,精心核算和核準。
變頻器對DC530V電壓的采樣和檢測,是通過對開關變壓器二次繞組的電壓采來完成的。我在相關博文已道破這一“機密”。在這里順便再說明一下。
開關管Q2飽合導通時,將TC2的初級繞組接入直流530V電源的兩端,此時D11正偏導通,將N3繞組感應所得,與DC530V供電成比例的負向交流電壓,整流和后續RC電路濾波后,得到-42V電壓采樣信號,送MCU主板電路,用于直流電壓顯示、過、欠壓報警與停機保護,控制VVV/F輸出等。D11和D12接于同一個次級繞組上,D12在Q2截止期間(TC2釋放磁能)正偏導通,D將“大面積低幅度”的正向脈沖整流作為5V供電,而D11卻在Q2飽和導通期間,將“小面積而幅度高”的負向脈沖做負向整流后,作為電壓檢測信號。D12整流電壓是穩壓的,D11輸出電壓值,僅反映DC530V電壓的高低,并非穩壓輸出,為什么?朋友們可以自己先想一下,我的《直流電壓檢測電路的問號》一文中已有討論,上此不予贅述了。
圖3 直流回路電壓采樣等效電路及波型示意圖
為驅動電路供電的六組相互隔離的整流、濾波電路,省略未畫,請參見第四章驅動電路的相關內容。
對開關電源故障的檢修,要找出其中關鍵的脈絡。主要有兩個電路環節:
1、振蕩支路——包括起振電路和正反饋信號回路。起振電路:由TC2主繞組、開關管Q2的C、E極構成Q2的IC電流回路,和由啟動電阻R26—R33、Q2的發射結構成的(Ib)起振回路;由TC2的正反饋繞組(有時稱自供電繞組,本電路中兼有兩種身份)、R32、D8構成的正反饋回路。起振回路和正反饋回路,二者結合,共同提供了和滿足了開關管Q2的振蕩條件。
2、穩壓支路——U1、PC1、Q1構成了對輸出電壓的采樣電路和電壓誤差放大電路,以Q1對Q2的IC的分流作用實現對輸出電壓的調整。
在實際工作中,開關電源電路的兩個支路其實共同構成了對Q2的Ib的控制。顯然,穩壓支路會影響到振蕩支路。如Q2的漏電或擊穿,將會造成對Q2的Ib分流過大,導致電路停振。電路停振肯定不僅只是振蕩電路本身的問題,但檢修的步驟,卻可以圍繞兩個支路來展開。(轉自咸慶信)
版權所有:北京慧博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,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uume.cc/Technic/Inverter/bpq1112293.html
上一篇:« 變頻器維修IGBT模塊耐壓測試技巧
下一篇:丹佛斯變頻器維修常見故障總結 »
相關文章
- 變頻器維修IGBT模塊耐壓測試技巧 (2011-12-29 11:13:26)
- 安川F7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代碼表<三> (2011-12-27 10:47:47)
- 安川F7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代碼表<二> (2011-12-27 10:21:37)
- 安川F7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代碼表<一> (2011-12-27 9:51:9)
- 西門子6SE70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實例 (2011-12-26 14:2:40)
- 日拓DV300系列變頻器維修常用故障代碼表 (2011-12-26 10:37:11)
- 臺安V2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代碼表<二> (2011-12-23 16:53:59)
- 臺安V2系列變頻器維修故障代碼表<一> (2011-12-23 16:38:19)
- 三菱變頻器維修常用故障代碼表<二> (2011-12-21 13:31:37)
- 三菱變頻器維修常用故障代碼表<一> (2011-12-21 11:58:44)